《宗教学十讲》李林

阅读本文需要: 13 分钟

上周也是在运动的时候,把李林的《宗教学十讲》听完了,说的比较笼统也比较精简,宗教史和政权治理的关系都没有提,只谈了不同宗教的形式,宗教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不同的时期作为哲学工具帮助统治阶级完成统治。

以下为部分内容摘抄:

1、宗教是一套意义生产系统

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套意义生产机制,它能够给人和人类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意义。这种“意义”能够帮助人类克服有限性,给出一套对于世界的解释,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宗教克服有限、解释世界、促进人类的合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意义的来源。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超出日常经验、超出世俗世界的东西,宗教学里有一个概念来描述,叫做“超余”。英文:The More。超余是可以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玉皇大帝,也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印度教的大梵;还可以是某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比如说佛教的涅槃境界。

“超余”相当于在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在这个世界之外所以可以撬动这个世界。宗教需要超余并不是真的要脱离世界,而是借用这个点对世界产生作用。

起点需要稳定,这样整个意义生产系统才能稳定。然而,现实世界沧桑变幻,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人类社会更是瞬息万变。所以,宗教需要世界之外的超余,因为宗教需要一个不会轻易改变的意义起点。

通过超余,宗教不仅可以解释世界,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世界内部的差异,让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个意义之下团结合作。

2、人神模式:为什么信仰“不计得失”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宗教活动就是人以信徒的身份和超余打交道,在自己和超余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

宗教中的信仰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 相信:不论缘由、不计得失、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选择相信自己的宗教。

信仰要求信徒无条件的相信它,凭什么这样要求呢?原因在于,宗教原本就不处理客观世界中的物质问题,它最大的功能是给人提供意义。人不同于动物,总是会自发的寻求意义。在“人-神模式中”,这种供给非常稳定。

日常生活的意义: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信徒守安息日,实际上是在纪念上帝创造世界。日常生活就这样被赋予了一层神圣意义,不再是繁杂的柴米油盐。

工作的意义:勤奋工作是上帝选民的印记,清教徒选择勤奋工作,不是因为拜金也不是为了赚钱享乐,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苦难的意义:宗教为苦难赋予意义,让人在最极端的困境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撑。

“不讲道理”有道理:信仰“不计得失”,其实是让意义的获取变得稳定。“不计得失”的信仰,看上去不讲道理,不去计算利益得失,才让相信这件事不会随着利益得失的改变而改变,让意义的供给能够保持稳定性。

3、“人-人模式”:信徒能和神灵谈条件吗?

南朝的皇帝几乎各个信仰佛教,其中最为虔诚的要数梁武帝萧衍。他甚至把自己施舍给了寺庙好几次。后来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问道“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复“实无功德”。

梁武帝的心态很有代表性,有人吃斋念佛、献祭敬拜,就认为自己比有些临时抱佛脚、烧香许愿的人更虔诚。

比起“不讲道理”的信仰,和神灵做交易才是历史更悠久,受众更广泛的宗教形式。因为,交换才是人类更熟悉、更容易理解的交往逻辑。

罗马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券,六个金币可以赦免通奸、八个金币可以赦免杀人,这种从现实的交换逻辑出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获得心理上的确定性。

“人-人模式”下的意义生产,容易变得不稳定和碎片化。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东西,也会随着利益的得失而变化。一旦没有了利益,信徒的信仰就动摇了,宗教的意义供给也就失灵了。碎片化是指,需求是经常变化并且相左的,容易被割裂,变成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

人-人模式的本质是交换,交换逻辑的好处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普遍心理,可以迅速的获得受众。但缺点是,利益交换的逻辑,会导致宗教的意义生产不稳定,碎片化,甚至最终导致宗教自我瓦解。

4、多神教:一个宗教如何容纳多神?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现在印度80%都是印度教徒,佛教徒仅仅占了总人口的0.8%。

婆罗门教的教义中有三大基本主张: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吠陀天启。

婆罗门对于佛教的解释是,佛教的释迦摩尼是婆罗门教神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从最基础的层面上瓦解了佛教的挑战,甚至吸纳进了自己的体系。

印度教说,大梵是一切的根源,是“终极的真实”。相对于整个终极真实而言,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各种各样的神灵也不过是大梵的显现,或者叫做化身。

印度教神话里最重要的神有三位,分别是创世之神梵天、毁灭世界之神湿婆和维持世界之神毗湿奴,此外还有掌管智慧的象头神、掌管阴间的神阎摩等等。

印度教特殊解释世界的方法叫做“遮诠法”,先遮蔽再诠释,先否定再肯定。我不能告诉你它是什么,而是告诉你它不是什么。

5、二神宗教:怎么解释世间的苦难和罪恶?

6、一神二元:为什么犹太教总需要一个敌人?

头戴礼帽,身穿黑袍,留着大胡子和长头发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叫做萨玛特派,以极端虔诚著称。

7、一神三元:三位一体是怎么回事?

一神三元,对应的是基督教里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基本教义,就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是说,虽然只有一个神,但是神会以三个不同面目出现。

建立三位一体,是要摆脱犹太教对于血缘的限制,就是把门槛降低了,但这个行为更深刻的意义,是基督教对犹太教遗产做了一次颠覆性的盘点。

盘点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人和神的关系。犹太教里,人对神基本的情感是“怕”。基督教三位一体建立以后,“怕”就变成了“爱”。

《旧约》里神和人立过三次契约,都是建立在上帝对于人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属于“不平等条约”。人类没有发言是因为害怕,旧约里上帝动不动就杀人。第一次立约和诺亚,造诺亚方舟。除了诺亚一家没死,其他人全都死了。第二次是和亚伯拉罕,上帝说你要成为许多民族的始祖,但你在身体上要听我的,你和你的子子孙孙世代要行割礼。亚伯拉罕当时就是神九岁了,也接受了割礼。第三次立约是和摩西,立约的结果就是摩西十诫。

《旧约》里上帝到《新约》的转变的关键,就是耶稣基督,也就是“圣子”。他处在神和人之间,充当了一个中介。“圣子”非常的独特,他既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

多神教强调神和人同处一个世界,所以神可以随便化身为人,而一神教,神和人的两个世界泾渭分明,圣子化身为人,是要缩小两个世界的距离。再怎么缩小,也是两个世界。

8、一神一元:伊斯兰教可以给人多大的自由?

犹太教一神二元,基督教一神三元,而伊斯兰教,是一神一元。

一神一元,是把一神这个设定发挥到极致。在这个预设里,有且只有一个神。既不承认有别的神,也不承认神可以用不同的面目出现。

伊斯兰教有个说法,叫做“一念之动”,整个世界,就好比是真主的一个念头而已。

伊斯兰教是限制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宗教之一,散布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的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之后,就把实际的掌管权交给了人类。所以伊斯兰教不需要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也不需要犹太教的二元对立。在超余之下,只需要人类,一神一元就是这个意思。

伊斯兰教里,人和神之间的渠道,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古兰经》。

“哈里发”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穆斯林世代的领袖,另一个就是指真主的代治者。

一神一元的优劣:

1、可以大大激发信徒的创造性,世界交给了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就是人类的使命。布鲁诺为了传播日心说,被烧死。中世纪的穆斯林天文学家就提出了日心说。11世纪的穆斯林,已经认识到地球是圆的,15世纪以前,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一直掌握在穆斯林的手里。

2、极具灵活性,每当伊斯兰教传播到一个地方,因为人有巨大的行动自由,就可以把当地的传统和习俗包容进来。

穆斯林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为对《古兰经》的解释权不同。

9、虚神:为什么中国的神仙能让凡人做?

超余的权威性不足,这个缺点,直接影响了中国整个古代史。

10、空神:拯救你的,是神还是自己?

所有的宗教,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要达成拯救,自己的成分占多少,超余的成分占多少。

结语:世俗时代,宗教会消亡嘛?

宗教和现代社会之间,不是对抗关系。

把几种宗教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宗教学里叫“拼凑宗教”,是最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信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