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张磊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一本毫无价值的《价值》,没有任何阅读的意义,全篇唯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和时间做朋友”。作为一个投资人,张磊只能用最圆滑的词语来描述高瓴资本的成就,没有经营过企业,在书中大谈“组织文化价值观”显得非常有观赏性,毫无意义。

所谓的高屋建瓴就是高举高打,拿到最有耐心的钱,然后一顿投资,在市场大势起来的时候,一次收割清楚。资本就是这么点事,没有剑走偏锋,没有扑朔迷离,只有大资本入局以及等待。

这样的内容不知道受众是谁,对于实干家没有指导意义,对于各类资本没有借鉴意义,只能理解这本书是张磊的执念,成功人士必须写本书的执念。

总之这是今年看的最糟糕的一本书,浪费了我不少时间。

如果他年纪再大一点写书,可能会更好一点,很多人得罪的起了,敢说敢写了。冯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产品方法论》俞军

阅读本文需要: 16 分钟

俞军是中国第一代产品经理,在从业多年之后,将自己的方法论沉淀下来,写了这本书《产品方法论》。这本书有其妙处,也有不少车轱辘话。总结下来一句话,就是高阶的产品经理就是企业创始人,马化腾是产品经理、乔布斯是产品经理、雷军也是产品经理。而低阶的产品经理只能算执行者,从业五年左右的产品经理是最为尴尬的,既缺少行业大集会,又容易被后来者赶超。

既然是方法论,就得把几个关键维度抽象化,本书先从三个维度来定义:1、什么是产品经理。2、企业、用户、产品三者的关系。3、交易。后面的4、5两章可以视为是滥竽充数的。

1、什么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这个职务最早起源于宝洁,一个叫做麦克.埃尔罗爱的员工发现“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的理念,他认为必须有人对某一品牌负责,作为其工作的最高优先级。产品经理的四大工作职能:需求、生产、销售、协调。

如果把人类的知识体系分为四类:自然科学、形式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产品工作更接近于社会科学,至少在面临的环境和研究产品的方法上比较接近。

所有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真正的重复实验,也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证伪,而可证伪是科学的最根本特征。

产品经理如果要学习成熟学科的话,最主要的是学习经济和心理学。经济学就是讲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来说,不仅是企业这样,用户也这样,每个用户都在自利的追求价值最大化。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学心理学有助于理解微观的个体行为。学经济学有助于理解宏观的群体行为和结果。

企业想要长久发展,所生产、销售的产品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首先要研究和理解用户。现实世界是由物质、生命、意识决定,产品经理研究的更多在意识层面。

什么是产品,企业以产品为媒介跟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的关键不是其表面的材料、功能、属性,而是其深层的价值,因为产品就是价值交换的媒介。为什么企业总是说创造用户价值而不是创造产品呢?因为用户关心的是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包括这个产品给他什么效用组合,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金钱等等。

2、企业 用户 产品

很多刚入行的产品经理都有一个困惑,“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是否一定是天平两端不可兼得的两个要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视野的扩展,接触更多兼备“商业属性”和“用户属性”的产品,你会发现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需要权衡的两个要素。我们认为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关系史: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成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

如果说产品经理是研究人的,那也是从四个维度去研究:生物的人、社会的人、认知的人、情境的人。

对用户来说,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

欲望具有无限性和约束性。无限性是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价值最大化,即欲望满足最大化,包括欲望种类的无限性和欲望满足程度的无限性。欲望的另一特点是约束性。物品和劳务供给有限,是约束条件。

效用最大的特点是主观性,价值也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由主体对这件事情的效用判断决定的,且随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

这个世界是永远在变的,尤其是技术。为什么技术能创造价值,尤其是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可能让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他影响了很多要素的相对价格,改变了人的最优选择可能性,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卖产品是卖一种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组合。分析产品的重点是弄明白这个产品利从何来、利往何去,它创造了什么价值,价值是怎么分配的。从价值的维度分析,才能推演它的趋势,才能理解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只从表面上看它有没有某种功能,是不是又改版了。如果它增加一个功能,那为什么要增加,这种做法也可能是错的,这些永远要自己判断。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有三个属性: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有效用当然是指对用户有使用价值,有利润是指产品必须让企业获利,然后再“可持续”这个属性上达到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统一。可持续其实是靠实践验证的,即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有三种:洞察、试错、偶然性。偶然性:因为信息有不确定性,很多事情的未来结果取决于无数个体和群体的未来决策,取决于超越个人已知规律的未来变化,这些信息对于现在的你,对于哪怕掌握过往所有信息的你,依然是不确定的。总之,我们要尊重和敬畏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产品结果必然有偶然性,人们不认可的或不了解的产品可能就会壮大。

所以,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能为企业创造的最大价值之处,就是在于“发现市场获利机会”,但不幸的是,这里往往存在类似阿罗信息悖论,发现后的实现是个长链过程,影响因素众多,真的成功后,你也无法证明成功主要是你的发现,有时甚至都无法证明那是“你的”发现。

什么是组织?有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遵循一定运行机制的一群人。这四个条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提到,决定组织文化的是三点:第一是创始人的人格特性;第二是高级管理者们的真实行为;第三是员工的社会化,即日常向员工宣贯,以及通过制度和日常工作等让员工融入组织文化。

企业作出一个产品,一般有四个方面的产出:财务绩效、认知、团队、无形资产。

对产品来说,最核心的价值概念是两个: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哈耶克说,分工社会的背后其实是技术知识的分工。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分工的出现、留存、演化,必然也取决于他能带来的生产知识的相对价值变化。

公元1年,人均gdp450美元,此后的1000年,人均gdp几乎没有变化。因为人类基本只有土地和人力两种生产要素,财富游戏基本只能是争夺这两种要素的零和博弈。然后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工业革命前,人均gdp只涨了50%,约为670美元。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均gdp陡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1830年,英国人均gdp约为2000美元。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10年,英国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中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在2011年。

对于消费市场的用户来说,只有能被应用和普及的技术才能创造大量价值。技术本身无论多高端并不创造价值,技术必须被应用于产品,但产品本身也不创造价值,只有产品被交易后才实现了价值创造,只有交易量大才能创造大量新价值。

诺斯在他著名作品《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否定了通常把西方国家近代高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工业革命的观点,详细解释了是制度创新,是产权的不断明晰和保障不断加强,决定着知识、技术、商业和经济增长和积累,最终工业革命水到渠成。

“将产品看作交易”,在企业、产品、用户的三方框架下去认知和定义产品,在这个三方框架下,以终为始,产品一开始就应该为了企业和用户间的交易而存在,产品即交易。以这种思路来理解产品,能很好的帮我们权衡产品分析和设计中的利弊。

“产品即交易”里“交易”是广义的,并不是只有用货币进行的交换才能被称为交易。

3、交易

对于长期价值,很多时候并不容易直接计算和判断。这时候,一个产品经理或企业决策者的判断力以及企业的价值观的作用就会逐步凸显出来。

我们观察到很多优秀的企业其实都有一个共性:对外的表现是用户体验好,背后的关键点其实的重视长期收益的价值观。

经济学是最庞大的社会学科,但对产品经理来说,只要掌握四个概念–效用、边际、成本、供需定律,就算过了及格线。

萨缪尔森对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在一定效用下,欲望越小,人们感到越幸福,欲望越大则越不幸福。在欲望一定对情况下,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效用越小越不幸福。

欲望是最主要对用户需求起源,欲望最长表现为身体上的多种需求,如食、性、视、听、味、触、舒适、健康、美丽、生命、自由等等。

信念也是一个基本的用户需求起源,情绪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用户需求起源。

一般来说,用户量大的服务型产品,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应该追求的极致体验往往不是尽可能优质地满足用户需求,而是bad case数量最小化。

成本:从不同角度,可以分成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沉没成本、平均成本、会计成本等很多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

张五常在《从交易费用到制度费用》中提过:“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交易或社会费用很庞大,往往占国民收入一半以上”。

威廉姆森提出交易成本的六项来源:有限理性、投机主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少数交易、信息不对称、气氛。

交易成本在传统上有三类:市场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与政治型交易成本。产品经理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才能发挥较大作用,所以主要关注的是市场型交易成本。

4、决策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客观事实,你所认为的事实,只是你所认为的事实。另一个人是否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是受他的认知结构和刚性约束的。

奈特《风险、不确定与利润》

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叫做用户的人,也不存在一个叫用户的群体,只有无数人的具有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的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行为。产品经理需要理解的“用户”,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群体或者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特定情境下的需求组合。

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问答法

著名经济学家阿尔钦在他的企业理论划时代名篇《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中写道:“世界的不确定性越大,利润由那些风险型、幸运型的个人获得的可能性就越大,往往成功者不是那些逻辑型的、细心的、务实的个人。”

书单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第一本经济学》《学会提问》

学习理性决策:《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思考,快与慢》《超越智商》《思维与决策》

经济学入门:《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错误”的行为》《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范式》《现代制度经济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其他:《博弈与社会》 《自私的基因》 《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中国经济史》钱穆 叶龙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这本书不是钱穆亲自撰写,乃是钱穆先生在1954-1955年在香港新亚书院开设了“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其中学生叶龙做了完整的课堂笔记,并且刊于《信报》之后结集成册。

这本书整体阅读很顺畅,从上古时代至明清,中国不同朝代围绕土地的经济变革。可以借此一窥中国不同朝代经济之变化,当然,在阅读此书之前,翻阅过《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经济密码》,我怀疑这两本书的作者郭建龙是看过钱穆的书之后,才萌生了续写详写的念头。结合在一起看,可见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农耕社会的中国百姓对信仰的选择、依赖的变化,可见经济政策对社会整体形态之影响。

我未来可能也会借前人之肩膀,做一些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在脱离了农耕经济之后,在脱离了集体经济之后,中国社会之经济环境与民间信仰变化。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20-25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20、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图罗克

《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 安妮克鲁克 Anne.Krueger

乞丐好像可以凭空拿到施舍,但他们拿施舍的过程本身是有竞争的,而竞争本身要消耗资源的。

21、社会成本问题-伤害与被伤害

22、社会成本问题-值得与不值得

《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 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是一方伤害另外一方,而是双方都在争夺稀缺的资源,伤害都是相互的。

23、谁用的好就归谁

科斯定律

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这是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而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让这种资源流动和分配更方便容易,从而提高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24、越富足越健康

污染问题,不是一方污染另外一方,而是双方或者多方在争用一种稀缺I元的问题,我们得去的一种平衡。

25、有人群就有交易费用

所谓的制度安排,不仅仅是有形的、写在法律条文上面的,也包括我们的家庭、风俗、习惯、舆论,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制度安排。

“我从来没有说过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费用是零,相反,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费用是很高的。这恰恰是我想劝我的经济学同行们要放弃、要离开那个世界,不要活在那个以为交易费用是零,以为你只有要有一个政策,人们就能够执行的社会里面。你永远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种种障碍。我们得考虑、我们得关心、我们得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黑板上的问题”–科斯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15-19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15、别只盯着钱

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交易成本降低管理成本。

征兵制:减少国防总成本,提高征兵效率,提高兵员质量。

16、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这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

比如说我们去看电影,我们在电影播放了一部分之后发现这个电影不好,最合适的做法是当场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没了,不再是成本了。

边际成本:我们永远要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把它作为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17、从成本角度理解盈利与亏损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盈利 英文是Windfall Profit,可以译成横财。横财是你意识到这个商品的价值跟你预期不一样的那一刹那发生的。

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在经济学的概念里,都是意外发生的。经济学是容纳不了盈利和亏损这两个概念的,我们都把它当作意外来处理。

在现实生活里,困难的地方,在于你要找到那些带来亏损或者带来盈利的资源。因为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资源它都是组合在一块用的。

要从成本的角度定义盈利和亏损这两个常见的经济学概念。我们的定义方法非常独特;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是意外,都是刹那间完成的。一旦出现盈利或亏损,我们就重新评估资源。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就在新的评估水平上进行计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8、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根据会计学,最终产品的定价,等于它一层一层原材料成本加起来,再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就等于最终产品的售价。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决定论”。

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政府高价拍地不会推高房价,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房屋的需求导致房价更贵,而更贵的房价导致土地价格更贵。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反过来的。

19、“租”是对资产的付费

租是旱涝保收的收入,是白赚的收入。

租的概念在经济领域非常常见,经济租、准租、寻租,这些概念我们常见,但是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用得好的人并不多。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11-14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11、凡歧视必付代价

《歧视经济学》 Gary Becker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12、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Janet Landa 的论文:

东南亚的华人信用评级方式,把人分为七等:

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

第二等;大家庭中的远亲;

第三等;同族或同姓的人;

第四等;同村的人;

第五等;同方言的中国人;

第六等;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

第七等;非中国人,欧洲人、印度人、马来西亚本地人等等;

在法律不健全的地方,这种歧视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不是因为市场的失败,是政府强迫商业银行改变区别对待贷款申请人的标准造成的。这不是市场的失败,是政府失败。

13、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

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对高的那个。简单说,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在成本概念上研究的经济学家:

Frank Knight

Ronald H.Coase

Armen Alchian

James M.Buchanan

Gordon Tullck

14、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每一个人的职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选择的是在存在的职业范围里,其中兴趣最大、付出成本最低,而且相当一段长时间里,总收益最大。

你拥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么度过的,你的职业是怎么选择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其他人决定的。

做一件事情,负面感受不是你的成本,只有你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才是成本,而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到底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评价。从一个商铺的用户选择,租金收入,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工作收入都是如此。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1-10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分享的都是常识,里面提到一些不错的书籍或者内容记录在此。

1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作者R.A.Radford

  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

2

《马粪争夺案》

马粪争夺案里,马粪属于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判决本身对后代人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人的行为规范。

3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巴斯夏-法国

《蜡烛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巴斯夏-法国

《魔鬼经济学》Steven Levitt 芝加哥大学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得见的东西,还有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推测才能看见的东西。

4

《国富论》 Adam Smith

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5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Armen Alchian

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货条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经济学关心的是这个,跟当中人的是否理性没关系。

6

《国富论》

“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Adam Smith

《道德情操论》-Adam Smith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的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什么。”-Adam Smith

7

《我,铅笔》Leonard E.Read

8

 《白人的负担》William Easterly

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9

我们把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个前提上,但稀缺并不是一个假设。

10

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宗教学十讲》李林

阅读本文需要: 13 分钟

上周也是在运动的时候,把李林的《宗教学十讲》听完了,说的比较笼统也比较精简,宗教史和政权治理的关系都没有提,只谈了不同宗教的形式,宗教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不同的时期作为哲学工具帮助统治阶级完成统治。

以下为部分内容摘抄:

1、宗教是一套意义生产系统

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套意义生产机制,它能够给人和人类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意义。这种“意义”能够帮助人类克服有限性,给出一套对于世界的解释,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宗教克服有限、解释世界、促进人类的合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意义的来源。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超出日常经验、超出世俗世界的东西,宗教学里有一个概念来描述,叫做“超余”。英文:The More。超余是可以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玉皇大帝,也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印度教的大梵;还可以是某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比如说佛教的涅槃境界。

“超余”相当于在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在这个世界之外所以可以撬动这个世界。宗教需要超余并不是真的要脱离世界,而是借用这个点对世界产生作用。

起点需要稳定,这样整个意义生产系统才能稳定。然而,现实世界沧桑变幻,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人类社会更是瞬息万变。所以,宗教需要世界之外的超余,因为宗教需要一个不会轻易改变的意义起点。

通过超余,宗教不仅可以解释世界,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世界内部的差异,让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个意义之下团结合作。

2、人神模式:为什么信仰“不计得失”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宗教活动就是人以信徒的身份和超余打交道,在自己和超余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

宗教中的信仰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 相信:不论缘由、不计得失、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选择相信自己的宗教。

信仰要求信徒无条件的相信它,凭什么这样要求呢?原因在于,宗教原本就不处理客观世界中的物质问题,它最大的功能是给人提供意义。人不同于动物,总是会自发的寻求意义。在“人-神模式中”,这种供给非常稳定。

日常生活的意义: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信徒守安息日,实际上是在纪念上帝创造世界。日常生活就这样被赋予了一层神圣意义,不再是繁杂的柴米油盐。

工作的意义:勤奋工作是上帝选民的印记,清教徒选择勤奋工作,不是因为拜金也不是为了赚钱享乐,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苦难的意义:宗教为苦难赋予意义,让人在最极端的困境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撑。

“不讲道理”有道理:信仰“不计得失”,其实是让意义的获取变得稳定。“不计得失”的信仰,看上去不讲道理,不去计算利益得失,才让相信这件事不会随着利益得失的改变而改变,让意义的供给能够保持稳定性。

3、“人-人模式”:信徒能和神灵谈条件吗?

南朝的皇帝几乎各个信仰佛教,其中最为虔诚的要数梁武帝萧衍。他甚至把自己施舍给了寺庙好几次。后来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问道“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复“实无功德”。

梁武帝的心态很有代表性,有人吃斋念佛、献祭敬拜,就认为自己比有些临时抱佛脚、烧香许愿的人更虔诚。

比起“不讲道理”的信仰,和神灵做交易才是历史更悠久,受众更广泛的宗教形式。因为,交换才是人类更熟悉、更容易理解的交往逻辑。

罗马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券,六个金币可以赦免通奸、八个金币可以赦免杀人,这种从现实的交换逻辑出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获得心理上的确定性。

“人-人模式”下的意义生产,容易变得不稳定和碎片化。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东西,也会随着利益的得失而变化。一旦没有了利益,信徒的信仰就动摇了,宗教的意义供给也就失灵了。碎片化是指,需求是经常变化并且相左的,容易被割裂,变成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

人-人模式的本质是交换,交换逻辑的好处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普遍心理,可以迅速的获得受众。但缺点是,利益交换的逻辑,会导致宗教的意义生产不稳定,碎片化,甚至最终导致宗教自我瓦解。

4、多神教:一个宗教如何容纳多神?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现在印度80%都是印度教徒,佛教徒仅仅占了总人口的0.8%。

婆罗门教的教义中有三大基本主张: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吠陀天启。

婆罗门对于佛教的解释是,佛教的释迦摩尼是婆罗门教神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从最基础的层面上瓦解了佛教的挑战,甚至吸纳进了自己的体系。

印度教说,大梵是一切的根源,是“终极的真实”。相对于整个终极真实而言,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各种各样的神灵也不过是大梵的显现,或者叫做化身。

印度教神话里最重要的神有三位,分别是创世之神梵天、毁灭世界之神湿婆和维持世界之神毗湿奴,此外还有掌管智慧的象头神、掌管阴间的神阎摩等等。

印度教特殊解释世界的方法叫做“遮诠法”,先遮蔽再诠释,先否定再肯定。我不能告诉你它是什么,而是告诉你它不是什么。

5、二神宗教:怎么解释世间的苦难和罪恶?

6、一神二元:为什么犹太教总需要一个敌人?

头戴礼帽,身穿黑袍,留着大胡子和长头发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叫做萨玛特派,以极端虔诚著称。

7、一神三元:三位一体是怎么回事?

一神三元,对应的是基督教里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基本教义,就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是说,虽然只有一个神,但是神会以三个不同面目出现。

建立三位一体,是要摆脱犹太教对于血缘的限制,就是把门槛降低了,但这个行为更深刻的意义,是基督教对犹太教遗产做了一次颠覆性的盘点。

盘点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人和神的关系。犹太教里,人对神基本的情感是“怕”。基督教三位一体建立以后,“怕”就变成了“爱”。

《旧约》里神和人立过三次契约,都是建立在上帝对于人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属于“不平等条约”。人类没有发言是因为害怕,旧约里上帝动不动就杀人。第一次立约和诺亚,造诺亚方舟。除了诺亚一家没死,其他人全都死了。第二次是和亚伯拉罕,上帝说你要成为许多民族的始祖,但你在身体上要听我的,你和你的子子孙孙世代要行割礼。亚伯拉罕当时就是神九岁了,也接受了割礼。第三次立约是和摩西,立约的结果就是摩西十诫。

《旧约》里上帝到《新约》的转变的关键,就是耶稣基督,也就是“圣子”。他处在神和人之间,充当了一个中介。“圣子”非常的独特,他既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

多神教强调神和人同处一个世界,所以神可以随便化身为人,而一神教,神和人的两个世界泾渭分明,圣子化身为人,是要缩小两个世界的距离。再怎么缩小,也是两个世界。

8、一神一元:伊斯兰教可以给人多大的自由?

犹太教一神二元,基督教一神三元,而伊斯兰教,是一神一元。

一神一元,是把一神这个设定发挥到极致。在这个预设里,有且只有一个神。既不承认有别的神,也不承认神可以用不同的面目出现。

伊斯兰教有个说法,叫做“一念之动”,整个世界,就好比是真主的一个念头而已。

伊斯兰教是限制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宗教之一,散布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的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之后,就把实际的掌管权交给了人类。所以伊斯兰教不需要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也不需要犹太教的二元对立。在超余之下,只需要人类,一神一元就是这个意思。

伊斯兰教里,人和神之间的渠道,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古兰经》。

“哈里发”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穆斯林世代的领袖,另一个就是指真主的代治者。

一神一元的优劣:

1、可以大大激发信徒的创造性,世界交给了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就是人类的使命。布鲁诺为了传播日心说,被烧死。中世纪的穆斯林天文学家就提出了日心说。11世纪的穆斯林,已经认识到地球是圆的,15世纪以前,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一直掌握在穆斯林的手里。

2、极具灵活性,每当伊斯兰教传播到一个地方,因为人有巨大的行动自由,就可以把当地的传统和习俗包容进来。

穆斯林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为对《古兰经》的解释权不同。

9、虚神:为什么中国的神仙能让凡人做?

超余的权威性不足,这个缺点,直接影响了中国整个古代史。

10、空神:拯救你的,是神还是自己?

所有的宗教,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要达成拯救,自己的成分占多少,超余的成分占多少。

结语:世俗时代,宗教会消亡嘛?

宗教和现代社会之间,不是对抗关系。

把几种宗教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宗教学里叫“拼凑宗教”,是最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信仰方式。

《有效管理你的健康》

阅读本文需要: 7 分钟

上周在椭圆机的时候,一口气把张展晖的这个课程听完了。他提出的一些内容挺出乎我意外的,和我往常的运动和身体认知有出入。

他在课程里提到,基础代谢指的是不动的时候也就是睡觉的时候的身体代谢,肌肉量的提高,对于基础代谢率的影响不到20%,而且很多胖子的肌肉量并不少,因为每天带着这么多脂肪,肌肉量其实不低。锻炼肌肉主要是塑形增加力量,我之前一直以为肌肉量增加可以增加基础代谢。难怪我撸铁的时候体重是增加而且体脂下降并不快,只有游泳的时候体重下降的很快。

在他看来,减肥最重要的是控制摄入,摄入里最重要的是糖分摄入的控制。大脑和身体首先消耗的是糖分和水,然后才开始消耗脂肪。所以如果每天摄入的糖分量没有减少,运动量再打也受不了。糖分主要就是以主食米面、水果、巧克力等等了,这个世界几乎处处都有糖分。我尝试减少糖分摄入,包括果糖。

另外张展晖提出心肺能力要和运动匹配,快走最容易减肥。心肺很重要我能理解,但是快走对身体更好我是存疑的。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06585/ 《健康的真相》这个纪录片观察显示跑步虽然对膝盖的冲击很大,但是时长更短。步行对膝盖的冲击是持续性的,反而伤害更大。这里我就比较模糊,不知道哪个更好。

以下是课程内容精华摘抄:

1.心肺功能是一切的基础

测试心肺功能有一个专业指标叫做最大摄氧量值的测试,这个指标实际是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最大摄氧量就是在运动中能够获取的最大氧气量,这个指标越高说明心肺系统越好。普通成年男性指标达到40,女性达到36才算是及格线,在及格线下,都有猝死风险。

最大摄氧量是可以通过购买心率表来计算出来的,通过“卡氏公式”可以计算个人合适的运动心率区间。

适合心肺功能训练的卡氏公式:
心肺训练心率=(220-年龄-静态心率)*(55%~65%)+静态心率;

心率功能更强大的可以采用更剧烈的运动,心率功能偏弱的选择有坡度的跑步机步行减肥。

2.如何科学有效的减肥

增肌无法减肥,肌肉只占基础代谢的20%。最大的基础代谢消耗是肝脏,占到30%左右。其次大脑和肌肉只占到20%。

高强度运动无法减肥,HIIT虽然很流行,但是专业的健美运动员并不采用,即使他们最需要减脂。这是因为HIIT消耗的是身体的糖分不是脂肪。而且强度到最高的时候,根本就不消耗脂肪了。

脂肪的消耗只有在低强度低运动中,也就是在你适合心率区间去走路才会消耗脂肪。因为脂肪低消耗是需要氧气参与的,运动过程中必须有充足的氧气才能消耗脂肪。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很少的氧气进入身体,这个时候消耗的是糖,不是脂肪。

心肺训练的区间是卡氏公式算出来的55%~65%,减脂的强度是卡氏公式的35%~55%,要比你的心肺训练强度更低。

节食无法减肥,节食只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而且是不可逆的免疫力降低。

正确饮食:我们吃的食物可以主要分为三类,糖、蛋白质、脂肪,他们在人体内的吸收率是不同的。糖的转化率是70%左右,脂肪的吸收率是96%左右,相当于吃多少脂肪身体就增加了多少脂肪。蛋白质很特别,比如说如果身体需要100克蛋白质,那么吃了100克蛋白质,身体就会全部吸收,多余摄入的部分就完全不吸收了,4个小时之后排出体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吃太多蛋白质的话,氨基酸会在你的血液里,这个时候你去运动,身体会优先用这些氨基酸,不优先用脂肪。

每公斤体重需要1.5克蛋白质,80公斤就需要120克蛋白质摄入。

烤红薯糖分很高,并不适合减肥。

适合25岁以上减脂人群的能量摄入公式:

糖水化合物:男性 体重*2g/kg 女性 体重*1.8g/kg 
脂肪:男女一致 体重*1g/kg 
蛋白质:男女一致 体重*1.5/kg

3.柔韧度不好真的要命

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不是肌肉,而是身体柔韧度。柔韧度不止是拉韧带,韧带、肌腱、肌肉、关节、伸展度都是相关的。

柔韧度测试:体前屈,手尽量往下,然后往前够。可以够到脚尖说明柔韧度不错,如果只能够到膝盖的话,那么一定要改善柔韧度。

4.肌肉耐力让你享受运动

肌肉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肌肉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好看。肌肉的训练可以帮助抗衰老,一个人从30岁到70岁,肌肉的粗细和力量最后只会剩下一半。

肌肉的衰老幅度基本是和心脏功能差不多,所以肌肉的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抗衰老模式。此外,肌肉有三个指标:一个是肌肉耐力,一个是肌肉力量,还有一个是肌肉量。肌肉耐力指的是肌肉可以维持站多长时间,坐多长时间,或者平板支撑可以维持多长时间。肌肉力量指的是肌肉可以发出的最大力量,一次深蹲的重量。肌肉总量是用来看肌肉到底有多少。

走路对心血管系统、体重管理、柔韧度、肌肉耐力四项都有很大的帮助。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傑西·李佛摩

我还是决定做交易,我觉得只有做交易才能让我感觉到刺激,感觉到我在验证自己的认知和。这个世界让我能够感觉到兴奋的东西已经非常少了,太阳底下无新事,一些都是自然规律的重复。在交易市场里,资金就是我的部队,我的战略和战术水平可以直接在交易市场里验证。

过去的十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一种大道至简的认识过程。在我给别人工作的那些年里,我内心都是非常不开心的,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手下,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支配我。我不愿意花时间在技术的钻研上,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我更感兴趣的是指使我的手下去完成工作。

我更喜欢看宏观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经济上的,我觉得只有更大的事情才会让我兴奋。而且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赚过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对自己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一种验证,我知道如何说服别人。所以在我刚刚30岁的时候,我手里已经有了三四千万。

这本书很多人看了没有感觉,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无法理解作者的经历。我看的时候非常有共鸣,因为我能够理解作者在他那个位置和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想,无论是心理性的抑或是生理性的。

书中有一段提到,很多人亏了钱就想离开市场,认为自己不适合交易。这显然就是生理性的反应,因为市场的惩罚机制非常简单,就是让你亏光自己所有的钱。人在生理上就是回避惩罚的,所以被惩罚过一次之后,再也不想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很多人在交易市场上亏钱之后,第一时间想的是离开市场,再也不要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