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钱穆 叶龙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这本书不是钱穆亲自撰写,乃是钱穆先生在1954-1955年在香港新亚书院开设了“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其中学生叶龙做了完整的课堂笔记,并且刊于《信报》之后结集成册。

这本书整体阅读很顺畅,从上古时代至明清,中国不同朝代围绕土地的经济变革。可以借此一窥中国不同朝代经济之变化,当然,在阅读此书之前,翻阅过《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经济密码》,我怀疑这两本书的作者郭建龙是看过钱穆的书之后,才萌生了续写详写的念头。结合在一起看,可见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农耕社会的中国百姓对信仰的选择、依赖的变化,可见经济政策对社会整体形态之影响。

我未来可能也会借前人之肩膀,做一些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在脱离了农耕经济之后,在脱离了集体经济之后,中国社会之经济环境与民间信仰变化。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20-25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20、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图罗克

《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 安妮克鲁克 Anne.Krueger

乞丐好像可以凭空拿到施舍,但他们拿施舍的过程本身是有竞争的,而竞争本身要消耗资源的。

21、社会成本问题-伤害与被伤害

22、社会成本问题-值得与不值得

《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 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是一方伤害另外一方,而是双方都在争夺稀缺的资源,伤害都是相互的。

23、谁用的好就归谁

科斯定律

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这是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而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让这种资源流动和分配更方便容易,从而提高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24、越富足越健康

污染问题,不是一方污染另外一方,而是双方或者多方在争用一种稀缺I元的问题,我们得去的一种平衡。

25、有人群就有交易费用

所谓的制度安排,不仅仅是有形的、写在法律条文上面的,也包括我们的家庭、风俗、习惯、舆论,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制度安排。

“我从来没有说过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费用是零,相反,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费用是很高的。这恰恰是我想劝我的经济学同行们要放弃、要离开那个世界,不要活在那个以为交易费用是零,以为你只有要有一个政策,人们就能够执行的社会里面。你永远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种种障碍。我们得考虑、我们得关心、我们得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黑板上的问题”–科斯

自欺欺人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我对我过去生命的总结就是自欺欺人,还缺少反省。

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由三个我构成,一个是原生家庭所构筑的,也就是原生家庭的父母关系、经济情况构成的。第二个我是源自于社会价值观所影响的,当代人受到的是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所有的价值都被量化。第三个我是个人成长里面不断习得的我。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或者说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我觉得我都被保护的很好,整体上没有波折,在平稳的环境里完成了学业。

社会价值观对我的冲击比较多,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15-19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15、别只盯着钱

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交易成本降低管理成本。

征兵制:减少国防总成本,提高征兵效率,提高兵员质量。

16、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这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

比如说我们去看电影,我们在电影播放了一部分之后发现这个电影不好,最合适的做法是当场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没了,不再是成本了。

边际成本:我们永远要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把它作为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17、从成本角度理解盈利与亏损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盈利 英文是Windfall Profit,可以译成横财。横财是你意识到这个商品的价值跟你预期不一样的那一刹那发生的。

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在经济学的概念里,都是意外发生的。经济学是容纳不了盈利和亏损这两个概念的,我们都把它当作意外来处理。

在现实生活里,困难的地方,在于你要找到那些带来亏损或者带来盈利的资源。因为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资源它都是组合在一块用的。

要从成本的角度定义盈利和亏损这两个常见的经济学概念。我们的定义方法非常独特;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是意外,都是刹那间完成的。一旦出现盈利或亏损,我们就重新评估资源。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就在新的评估水平上进行计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8、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根据会计学,最终产品的定价,等于它一层一层原材料成本加起来,再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就等于最终产品的售价。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决定论”。

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政府高价拍地不会推高房价,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房屋的需求导致房价更贵,而更贵的房价导致土地价格更贵。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反过来的。

19、“租”是对资产的付费

租是旱涝保收的收入,是白赚的收入。

租的概念在经济领域非常常见,经济租、准租、寻租,这些概念我们常见,但是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用得好的人并不多。

运动要多换换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今天看到一个Youtuber分享,有人问她如何坚持跑步,跑步不是很枯燥吗?

她的回答很好,她说她自己会跳操、游泳、跑步不断切换,跑步确实很枯燥。

我很有收获,我也要多换换,椭圆机、跑步、游泳、跳绳,都是有氧。

DCEP 电子化现金

阅读本文需要: 7 分钟

最近央行的DECP的转账、钱包功能在内测了,不少人开始关注。我判断这个新的电子货币还是从政务的角度来思考的。

DCEP的作用

有不少人的判断说央行的数字货币以及钱包,是来替代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基本上不用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只有宏观的内容政府需要抓在手里,比如宣传口、比如原油、比如粮食的进出口和配比,除此之外政府是没有必要进场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微信和支付宝没有离开银行的资产端,仍然是一种银行数据的延伸。

从政务的角度来思考,金融的部分对内中央关注的是反洗钱和反腐败,对外人民币要增加全球结算的共识。过去有大量的现金,也就是纸质的现金被用来洗钱以及行贿。

从公众生活的角度来看,现在城市生活里很大一部分的支付场景已经被二维码支付满足了。我们把城市现金流动的几个场景列出来,公对公全部使用银行转账公户,公对私也是银行转账,私对公对这部分由二维码满足,那么唯一剩下的现金场景就是私对私。

现在如果政府刻意的引导私对私也全部使用DCEP的话,那么基本上全部的支付场景都转变为电子化。对中央来说,这样可以完全的监管所有钱流,让纸币受贿成为历史,所有的私对私对交易都是可追踪的。

是否区块链

区块链的主要亮点是每一次链上的操作都被记录,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需要分布式记账导致了无法实现高并发。所以如果是私对私对交易,如此高频必然不会使用完全对区块链方案来实现,还是总账并表的思路,中心化服务器承载一线业务。

是否能够让人民币国际化

这个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人民币在国际结算的占比目前不过2%,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最大困难来自于全球的结算体系和标准是由美国制定的,也就是说问题的核心是在于共识的建立、阵营的建立、标准的建立,并非可以用技术的手段可以绕过。

DCEP 普及路线

DCEP 现在必然还是非常早期的,他要做的相当于是过去我们将硬币从生活里淘汰,将五块钱纸币从生活里淘汰,是一个非常长久的过度进程。技术从来不是问题的核心,所有亟需解决的是每一个普通人的使用习惯。

今年刚刚开始试点,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来增加试点范围,然后银行开始取消提现功能,银行柜台开始仅支持现金存款。

政府的文件和政府的人说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课题研究小组在《中国金融》发表题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文章称,推进我国DC/EP法定数字货币研发。4月3日,央行2020年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稳妥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系统推进现金发行和回笼体系改革,加快推进钞票处理业务、发行库守卫和发行基金押运转型。

去年8月,时任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的穆长春就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进行五年,现在‘呼之欲出’。”随后2019年9月6日,他正式出任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课题组就联合发文《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谈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文章指出,区块链以大量冗余数据的同步存储和共同计算为代价,牺牲了系统处理效能和客户的部分隐私,尚不适合传统零售支付等高并发场景。

该课题组指出,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资产无法保证其锚定资产的稳定性,甚至缺少真实资产背书,以投机交易为主,部分庄家、投机者通过对敲等手段大肆操纵加密资产的价格,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形成资产泡沫。截至2019年9月底,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资产种类达到2417种,总市值突破2192亿美元。同时,部分暗网交易网站通过加密资产进行洗钱、贿赂、偷税漏税、恐怖主义融资等违法犯罪,潜藏风险隐患较大。

此外,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与中央银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冲突。中央银行提供的支付服务不能离开集中式账户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统之上,这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相冲突。因此,目前不建议基于区块链改造传统支付系统

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去年11月在公开活动上表示,在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远超信用卡支付;ATM机在2019年也首次出现下降。人们不再依赖现金流通,不少银行柜台甚至门可罗雀。这些变化显现在银行的现金流通量上,在2001年-2011年11年中,中国现金流通量M0每年的增长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在2010年曾经达到16.7%。但是从2012年以后,不管货币信贷如何波动,M0的增幅始终不大,近几年基本上维持在3%到4%多一点的水平。

“DC/EP是对M0的替代,所以对于现钞是不计付利息的,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的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穆长春此前指出,已经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的M1、M2,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电子支付工具(移动支付平台)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无法完全替代M0。

女权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女权在中国没有什么市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里,女性受到的歧视往往不是来自男性,而是来自于同性。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11-14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11、凡歧视必付代价

《歧视经济学》 Gary Becker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12、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Janet Landa 的论文:

东南亚的华人信用评级方式,把人分为七等:

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

第二等;大家庭中的远亲;

第三等;同族或同姓的人;

第四等;同村的人;

第五等;同方言的中国人;

第六等;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

第七等;非中国人,欧洲人、印度人、马来西亚本地人等等;

在法律不健全的地方,这种歧视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不是因为市场的失败,是政府强迫商业银行改变区别对待贷款申请人的标准造成的。这不是市场的失败,是政府失败。

13、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

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对高的那个。简单说,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在成本概念上研究的经济学家:

Frank Knight

Ronald H.Coase

Armen Alchian

James M.Buchanan

Gordon Tullck

14、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每一个人的职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选择的是在存在的职业范围里,其中兴趣最大、付出成本最低,而且相当一段长时间里,总收益最大。

你拥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么度过的,你的职业是怎么选择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其他人决定的。

做一件事情,负面感受不是你的成本,只有你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才是成本,而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到底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评价。从一个商铺的用户选择,租金收入,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工作收入都是如此。

什么是浮屠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中国人经常说,不过大部分人不知道浮屠到底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浮屠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ú tú,意思是一指亦作“ 浮图”,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五旧时称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故名;六博戏中掷骰子所成的一种贵彩;七指浮屠镇。出自《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其人弱於 月氏 ,脩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李贤注:“浮屠,即佛也。”
《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在中国,浮屠大多指的是佛塔,不过7级并不是最高的,在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一个永宁寺,浮屠九级,高九十丈,其上有刹,高亦10丈,共高1000尺,据说当时人距离洛阳一百里远,都可以看到这个塔。刹上有一个瓶,瓶大可以装25石。瓶之四周挂有承露金盘,一共可以挂30重,每一个金盘挂有铎,上下共有120铎。

所以,也不知道做什么等于胜造九级浮屠。

裁员潮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最近各路群友和在大厂工作的朋友都在分享公司裁员或者预备裁员,所有人都过了太久的太平盛世,一旦传出裁员似乎就意味着这个公司要倒闭了,要解散了。可能对于被裁掉的员工来说,他失去了这一份工作,即使之前看上去非常的光鲜。对于公司来说,裁员只是收缩,控制成本,保证自己可以活下去。所有的企业,只要活下去就有机会,只要活着,姿势狼狈也无所谓。撑过至暗时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节食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很多人对节食的追求是过午不食,我也尝试过,最后都放弃了,因为扛不住饿。最近认真思考了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工业革命以前人类能够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餐在5点吃,午餐在12点吃,间隔7个小时。如果晚上不吃,日落后7点睡觉,中间也仅有7个小时间隔,过午不食是可以忍受的。现代人往往8点半甚至9点才吃早餐,还是12点吃午餐,早午之间只间隔了3个小时。晚上12点睡,如果过午不食,那么从中午到晚上整整有12个小时空腹,是极其不合理的。普通人往往到晚上9点,空腹已经极限了,就想着吃宵夜了。

所以科学的方式也许是在早上8点半吃早餐,中午不吃,下午5点半点吃晚餐,晚上11点半睡。这样,早餐和晚餐间隔了8个小时,晚餐后6个小时睡觉。间隔比较合理,饥饿感没那么强。

实验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实验”这两个字很有欺骗性,看上去是“测试”的意思,似乎是在非正式环境。然而字面本意却是“实际验证”的意思。这也是我常常和团队所说的“生产环境就是最好的测试环境”。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1-10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分享的都是常识,里面提到一些不错的书籍或者内容记录在此。

1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作者R.A.Radford

  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

2

《马粪争夺案》

马粪争夺案里,马粪属于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判决本身对后代人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人的行为规范。

3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巴斯夏-法国

《蜡烛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巴斯夏-法国

《魔鬼经济学》Steven Levitt 芝加哥大学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得见的东西,还有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推测才能看见的东西。

4

《国富论》 Adam Smith

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5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Armen Alchian

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货条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经济学关心的是这个,跟当中人的是否理性没关系。

6

《国富论》

“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Adam Smith

《道德情操论》-Adam Smith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的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什么。”-Adam Smith

7

《我,铅笔》Leonard E.Read

8

 《白人的负担》William Easterly

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9

我们把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个前提上,但稀缺并不是一个假设。

10

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吃多了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今天带家人去逛了逛新的观光步道,吃晚饭的时候我有很强的饥饿感,虽然控制住自己不要吃甜食和饮料,还是吃的太多了。之后还是要控制好,七分饱最佳。摄入决定了盈余。

《宗教学十讲》李林

阅读本文需要: 13 分钟

上周也是在运动的时候,把李林的《宗教学十讲》听完了,说的比较笼统也比较精简,宗教史和政权治理的关系都没有提,只谈了不同宗教的形式,宗教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不同的时期作为哲学工具帮助统治阶级完成统治。

以下为部分内容摘抄:

1、宗教是一套意义生产系统

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套意义生产机制,它能够给人和人类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意义。这种“意义”能够帮助人类克服有限性,给出一套对于世界的解释,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宗教克服有限、解释世界、促进人类的合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意义的来源。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超出日常经验、超出世俗世界的东西,宗教学里有一个概念来描述,叫做“超余”。英文:The More。超余是可以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玉皇大帝,也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印度教的大梵;还可以是某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比如说佛教的涅槃境界。

“超余”相当于在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在这个世界之外所以可以撬动这个世界。宗教需要超余并不是真的要脱离世界,而是借用这个点对世界产生作用。

起点需要稳定,这样整个意义生产系统才能稳定。然而,现实世界沧桑变幻,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人类社会更是瞬息万变。所以,宗教需要世界之外的超余,因为宗教需要一个不会轻易改变的意义起点。

通过超余,宗教不仅可以解释世界,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世界内部的差异,让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个意义之下团结合作。

2、人神模式:为什么信仰“不计得失”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宗教活动就是人以信徒的身份和超余打交道,在自己和超余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

宗教中的信仰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 相信:不论缘由、不计得失、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选择相信自己的宗教。

信仰要求信徒无条件的相信它,凭什么这样要求呢?原因在于,宗教原本就不处理客观世界中的物质问题,它最大的功能是给人提供意义。人不同于动物,总是会自发的寻求意义。在“人-神模式中”,这种供给非常稳定。

日常生活的意义: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信徒守安息日,实际上是在纪念上帝创造世界。日常生活就这样被赋予了一层神圣意义,不再是繁杂的柴米油盐。

工作的意义:勤奋工作是上帝选民的印记,清教徒选择勤奋工作,不是因为拜金也不是为了赚钱享乐,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苦难的意义:宗教为苦难赋予意义,让人在最极端的困境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撑。

“不讲道理”有道理:信仰“不计得失”,其实是让意义的获取变得稳定。“不计得失”的信仰,看上去不讲道理,不去计算利益得失,才让相信这件事不会随着利益得失的改变而改变,让意义的供给能够保持稳定性。

3、“人-人模式”:信徒能和神灵谈条件吗?

南朝的皇帝几乎各个信仰佛教,其中最为虔诚的要数梁武帝萧衍。他甚至把自己施舍给了寺庙好几次。后来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问道“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复“实无功德”。

梁武帝的心态很有代表性,有人吃斋念佛、献祭敬拜,就认为自己比有些临时抱佛脚、烧香许愿的人更虔诚。

比起“不讲道理”的信仰,和神灵做交易才是历史更悠久,受众更广泛的宗教形式。因为,交换才是人类更熟悉、更容易理解的交往逻辑。

罗马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券,六个金币可以赦免通奸、八个金币可以赦免杀人,这种从现实的交换逻辑出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获得心理上的确定性。

“人-人模式”下的意义生产,容易变得不稳定和碎片化。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东西,也会随着利益的得失而变化。一旦没有了利益,信徒的信仰就动摇了,宗教的意义供给也就失灵了。碎片化是指,需求是经常变化并且相左的,容易被割裂,变成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

人-人模式的本质是交换,交换逻辑的好处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普遍心理,可以迅速的获得受众。但缺点是,利益交换的逻辑,会导致宗教的意义生产不稳定,碎片化,甚至最终导致宗教自我瓦解。

4、多神教:一个宗教如何容纳多神?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现在印度80%都是印度教徒,佛教徒仅仅占了总人口的0.8%。

婆罗门教的教义中有三大基本主张: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吠陀天启。

婆罗门对于佛教的解释是,佛教的释迦摩尼是婆罗门教神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从最基础的层面上瓦解了佛教的挑战,甚至吸纳进了自己的体系。

印度教说,大梵是一切的根源,是“终极的真实”。相对于整个终极真实而言,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各种各样的神灵也不过是大梵的显现,或者叫做化身。

印度教神话里最重要的神有三位,分别是创世之神梵天、毁灭世界之神湿婆和维持世界之神毗湿奴,此外还有掌管智慧的象头神、掌管阴间的神阎摩等等。

印度教特殊解释世界的方法叫做“遮诠法”,先遮蔽再诠释,先否定再肯定。我不能告诉你它是什么,而是告诉你它不是什么。

5、二神宗教:怎么解释世间的苦难和罪恶?

6、一神二元:为什么犹太教总需要一个敌人?

头戴礼帽,身穿黑袍,留着大胡子和长头发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叫做萨玛特派,以极端虔诚著称。

7、一神三元:三位一体是怎么回事?

一神三元,对应的是基督教里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基本教义,就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是说,虽然只有一个神,但是神会以三个不同面目出现。

建立三位一体,是要摆脱犹太教对于血缘的限制,就是把门槛降低了,但这个行为更深刻的意义,是基督教对犹太教遗产做了一次颠覆性的盘点。

盘点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人和神的关系。犹太教里,人对神基本的情感是“怕”。基督教三位一体建立以后,“怕”就变成了“爱”。

《旧约》里神和人立过三次契约,都是建立在上帝对于人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属于“不平等条约”。人类没有发言是因为害怕,旧约里上帝动不动就杀人。第一次立约和诺亚,造诺亚方舟。除了诺亚一家没死,其他人全都死了。第二次是和亚伯拉罕,上帝说你要成为许多民族的始祖,但你在身体上要听我的,你和你的子子孙孙世代要行割礼。亚伯拉罕当时就是神九岁了,也接受了割礼。第三次立约是和摩西,立约的结果就是摩西十诫。

《旧约》里上帝到《新约》的转变的关键,就是耶稣基督,也就是“圣子”。他处在神和人之间,充当了一个中介。“圣子”非常的独特,他既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

多神教强调神和人同处一个世界,所以神可以随便化身为人,而一神教,神和人的两个世界泾渭分明,圣子化身为人,是要缩小两个世界的距离。再怎么缩小,也是两个世界。

8、一神一元:伊斯兰教可以给人多大的自由?

犹太教一神二元,基督教一神三元,而伊斯兰教,是一神一元。

一神一元,是把一神这个设定发挥到极致。在这个预设里,有且只有一个神。既不承认有别的神,也不承认神可以用不同的面目出现。

伊斯兰教有个说法,叫做“一念之动”,整个世界,就好比是真主的一个念头而已。

伊斯兰教是限制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宗教之一,散布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的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之后,就把实际的掌管权交给了人类。所以伊斯兰教不需要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也不需要犹太教的二元对立。在超余之下,只需要人类,一神一元就是这个意思。

伊斯兰教里,人和神之间的渠道,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古兰经》。

“哈里发”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穆斯林世代的领袖,另一个就是指真主的代治者。

一神一元的优劣:

1、可以大大激发信徒的创造性,世界交给了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就是人类的使命。布鲁诺为了传播日心说,被烧死。中世纪的穆斯林天文学家就提出了日心说。11世纪的穆斯林,已经认识到地球是圆的,15世纪以前,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一直掌握在穆斯林的手里。

2、极具灵活性,每当伊斯兰教传播到一个地方,因为人有巨大的行动自由,就可以把当地的传统和习俗包容进来。

穆斯林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为对《古兰经》的解释权不同。

9、虚神:为什么中国的神仙能让凡人做?

超余的权威性不足,这个缺点,直接影响了中国整个古代史。

10、空神:拯救你的,是神还是自己?

所有的宗教,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要达成拯救,自己的成分占多少,超余的成分占多少。

结语:世俗时代,宗教会消亡嘛?

宗教和现代社会之间,不是对抗关系。

把几种宗教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宗教学里叫“拼凑宗教”,是最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信仰方式。

《有效管理你的健康》

阅读本文需要: 7 分钟

上周在椭圆机的时候,一口气把张展晖的这个课程听完了。他提出的一些内容挺出乎我意外的,和我往常的运动和身体认知有出入。

他在课程里提到,基础代谢指的是不动的时候也就是睡觉的时候的身体代谢,肌肉量的提高,对于基础代谢率的影响不到20%,而且很多胖子的肌肉量并不少,因为每天带着这么多脂肪,肌肉量其实不低。锻炼肌肉主要是塑形增加力量,我之前一直以为肌肉量增加可以增加基础代谢。难怪我撸铁的时候体重是增加而且体脂下降并不快,只有游泳的时候体重下降的很快。

在他看来,减肥最重要的是控制摄入,摄入里最重要的是糖分摄入的控制。大脑和身体首先消耗的是糖分和水,然后才开始消耗脂肪。所以如果每天摄入的糖分量没有减少,运动量再打也受不了。糖分主要就是以主食米面、水果、巧克力等等了,这个世界几乎处处都有糖分。我尝试减少糖分摄入,包括果糖。

另外张展晖提出心肺能力要和运动匹配,快走最容易减肥。心肺很重要我能理解,但是快走对身体更好我是存疑的。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06585/ 《健康的真相》这个纪录片观察显示跑步虽然对膝盖的冲击很大,但是时长更短。步行对膝盖的冲击是持续性的,反而伤害更大。这里我就比较模糊,不知道哪个更好。

以下是课程内容精华摘抄:

1.心肺功能是一切的基础

测试心肺功能有一个专业指标叫做最大摄氧量值的测试,这个指标实际是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最大摄氧量就是在运动中能够获取的最大氧气量,这个指标越高说明心肺系统越好。普通成年男性指标达到40,女性达到36才算是及格线,在及格线下,都有猝死风险。

最大摄氧量是可以通过购买心率表来计算出来的,通过“卡氏公式”可以计算个人合适的运动心率区间。

适合心肺功能训练的卡氏公式:
心肺训练心率=(220-年龄-静态心率)*(55%~65%)+静态心率;

心率功能更强大的可以采用更剧烈的运动,心率功能偏弱的选择有坡度的跑步机步行减肥。

2.如何科学有效的减肥

增肌无法减肥,肌肉只占基础代谢的20%。最大的基础代谢消耗是肝脏,占到30%左右。其次大脑和肌肉只占到20%。

高强度运动无法减肥,HIIT虽然很流行,但是专业的健美运动员并不采用,即使他们最需要减脂。这是因为HIIT消耗的是身体的糖分不是脂肪。而且强度到最高的时候,根本就不消耗脂肪了。

脂肪的消耗只有在低强度低运动中,也就是在你适合心率区间去走路才会消耗脂肪。因为脂肪低消耗是需要氧气参与的,运动过程中必须有充足的氧气才能消耗脂肪。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很少的氧气进入身体,这个时候消耗的是糖,不是脂肪。

心肺训练的区间是卡氏公式算出来的55%~65%,减脂的强度是卡氏公式的35%~55%,要比你的心肺训练强度更低。

节食无法减肥,节食只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而且是不可逆的免疫力降低。

正确饮食:我们吃的食物可以主要分为三类,糖、蛋白质、脂肪,他们在人体内的吸收率是不同的。糖的转化率是70%左右,脂肪的吸收率是96%左右,相当于吃多少脂肪身体就增加了多少脂肪。蛋白质很特别,比如说如果身体需要100克蛋白质,那么吃了100克蛋白质,身体就会全部吸收,多余摄入的部分就完全不吸收了,4个小时之后排出体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吃太多蛋白质的话,氨基酸会在你的血液里,这个时候你去运动,身体会优先用这些氨基酸,不优先用脂肪。

每公斤体重需要1.5克蛋白质,80公斤就需要120克蛋白质摄入。

烤红薯糖分很高,并不适合减肥。

适合25岁以上减脂人群的能量摄入公式:

糖水化合物:男性 体重*2g/kg 女性 体重*1.8g/kg 
脂肪:男女一致 体重*1g/kg 
蛋白质:男女一致 体重*1.5/kg

3.柔韧度不好真的要命

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不是肌肉,而是身体柔韧度。柔韧度不止是拉韧带,韧带、肌腱、肌肉、关节、伸展度都是相关的。

柔韧度测试:体前屈,手尽量往下,然后往前够。可以够到脚尖说明柔韧度不错,如果只能够到膝盖的话,那么一定要改善柔韧度。

4.肌肉耐力让你享受运动

肌肉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肌肉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好看。肌肉的训练可以帮助抗衰老,一个人从30岁到70岁,肌肉的粗细和力量最后只会剩下一半。

肌肉的衰老幅度基本是和心脏功能差不多,所以肌肉的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抗衰老模式。此外,肌肉有三个指标:一个是肌肉耐力,一个是肌肉力量,还有一个是肌肉量。肌肉耐力指的是肌肉可以维持站多长时间,坐多长时间,或者平板支撑可以维持多长时间。肌肉力量指的是肌肉可以发出的最大力量,一次深蹲的重量。肌肉总量是用来看肌肉到底有多少。

走路对心血管系统、体重管理、柔韧度、肌肉耐力四项都有很大的帮助。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傑西·李佛摩

我还是决定做交易,我觉得只有做交易才能让我感觉到刺激,感觉到我在验证自己的认知和。这个世界让我能够感觉到兴奋的东西已经非常少了,太阳底下无新事,一些都是自然规律的重复。在交易市场里,资金就是我的部队,我的战略和战术水平可以直接在交易市场里验证。

过去的十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一种大道至简的认识过程。在我给别人工作的那些年里,我内心都是非常不开心的,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手下,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支配我。我不愿意花时间在技术的钻研上,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我更感兴趣的是指使我的手下去完成工作。

我更喜欢看宏观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经济上的,我觉得只有更大的事情才会让我兴奋。而且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赚过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对自己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一种验证,我知道如何说服别人。所以在我刚刚30岁的时候,我手里已经有了三四千万。

这本书很多人看了没有感觉,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无法理解作者的经历。我看的时候非常有共鸣,因为我能够理解作者在他那个位置和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想,无论是心理性的抑或是生理性的。

书中有一段提到,很多人亏了钱就想离开市场,认为自己不适合交易。这显然就是生理性的反应,因为市场的惩罚机制非常简单,就是让你亏光自己所有的钱。人在生理上就是回避惩罚的,所以被惩罚过一次之后,再也不想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很多人在交易市场上亏钱之后,第一时间想的是离开市场,再也不要碰交易。

阅读的边界

阅读本文需要: 6 分钟

大约十多年前,家姐去参加了某个单位的面试,当时面试的题目是《电子书会不会替代纸质书》。我姐回来和家人分享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我脑袋里留了很深的印象,当时还没有电子书,没有kindle,大家只不过对电子化的未来有一个概念,就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少年时期的我的心里,烙了下来。我依稀记得,当时我姐给的回答是,不会彼此替代,电字书和纸质书是有不同功能的,满足不同的阅读需要。

在之后的岁月里,电子产品满满普及,每个人家庭里有两三个电子产品变成了每一个人都会持有四五个电子产品。Kindle这样的电纸书也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子产品来阅读,包括我,尝试了多款产品,写一些心得体会如下。

手机

这应该是最先被普及的可以支持阅读的电子产品,也是我心中认为最不适合阅读的电子产品。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经如此介绍kindle “用户会倾向于阅读设备所提供的内容。”,这就是我拒绝手机阅读的最原始的原因。当我们在使用电视的时候,总是被动的接受广告,因为电视投喂给我们广告和肥皂剧。当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同样经常会因为社交软件的消息通知、游戏、新闻等等不断打断我们的阅读,降低阅读体验。此外显示屏的刷新率,当你持续的看静态页面,会感觉莫名难受。在用手机玩游戏或者看电影这类动态画面的时候,反而会让人适应这种刷新率。

电纸书

Kindle只是提供墨水屏阅读器的其中一个厂商,现在有大量的厂商提供不同的阅读产品,是否不同的产品会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些产品的区别主要是在尺寸,在内容上由于都是开放平台,可以选择平台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导入自己下载的内容。

我使用过不同尺寸的产品,从小开始说,最小的就是海信出的阅读手机A5。墨水屏的手机,搭载了Android系统。这个产品的定位有些许尴尬,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会因为要阅读这个理由而多拥有一台kindle,却很难说服自己因此多拥有一台手机。除非只需要有个手机打电话,这类型的用户现在太少了。A5极大的提升了阅读的物理范围,刚好手握的尺寸,在碎片时间随时可以掏出来阅读。在握感上是最佳的,被我淘汰的原因就是,我很难在身上同时揣着两个手机。

尺寸最大的产品则是索尼出品的DPT-RP1,这一款产品的自我定位为电子阅读器。没有内容平台,所有的内容需要通过网络或者线路导入至设备。屏幕确实很大,提供了书写笔方便做笔记。比较适合看看论文,对于阅读书籍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尺寸越大越限制了使用的场景,只能在办公室或者教室使用。

中间型号则是kindle,在使用场景上很丰富,可以在公共场合阅读也可以在家里阅读。最近有人给我推荐了掌阅,掌阅可能更加贴合了中国人使用习惯,最近上市了彩色墨水屏幕和语音读书功能。语音读书对我来说比较有吸引力,有一些书听一听就记住了。科大讯飞的技术也非常成熟了,理论上kindle也应该有。

我没有谈论硬件数据上的区别和内容丰富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和手机行业一样,经过这么久的迭代,硬件设备的差异几乎已经是用户无法感知了,DPI PPI都非常接近。内容平台更加无法区分了,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都不尽相同,目前已有的内容平台都可以满足大家的需要,大概只有5%的书需要寻找pdf版本。

所有的电子阅读厂商都有各种商业的考量来做电纸书,对于读者而言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对于知识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程度不同使得我们选择不同的产品,电纸书没有替代传统纸质书,纸质书也没有压抑电纸书的发展。

我还是很期待在一墙的书里,抽出一本书,随意翻阅获得新的体会,纸质书依然保留着这种无法替代的不确定性和惊喜。电纸书能够提供最新的出版物,能够快速的找出所有的记录和摘抄,满足了所有逻辑上的需要。纸质书让你置身于自己的图书馆,被包裹。电纸书则让你可以随身带着一个图书馆,被你包裹。

可能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图书馆的渴望,我在kindle上看到一本好的作品的时候,往往会额外多买一本纸质书保存起来。可能就像当年我姐说的那样,两者相互依存,无法彼此替代。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国家必须养兵千日,为了一战保障最高品质的战斗力。最近有个朋友的分享让我很有启发,他说他做项目都是临时拉一个队伍,可以成就赚钱分红,不成就解散。我觉得这个思路也很有意思,大部分战斗是不需要一个高战斗力的队伍的,不需要长期养着一个团队。此外,根据项目临时组建团队等于将养兵的成本外置了,让其他公司来承担这种成本。美利坚的移民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创新和自由民主的概念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却无需承担人才培养的成本。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帮美国筛选和培养好了人才,美利坚发一张工作准证就可以拿来就用。

认知和执行水平要一致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过去这么多年,很多时候认知水平不足,更多时候是认知到了,但是执行水平不足。有些时候是没有第一时间的去执行,有些时候是没有坚持的持续执行,我把执行水平低下也放在认知不充分的范围内。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提高认知,同时保证立即执行,贯彻执行,同时不为执行结果后悔。

法币的全球共识

阅读本文需要: 1 分钟

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看做是一个村子,各国主权货币在这个村子的贸易结算份额差别是很大的,人民币的全球共识还非常有限。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

1、美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40.08%

2、欧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34.17%

3、英镑,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7.07%

4、日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3.30%

5、人民币,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2.15%

6、加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1.74%

7、港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1.50%

8、澳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1.40%

9、其他货币,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8.59%

货币和流动性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中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似乎对于金融部分的教育是完全缺失的,绝大部分无法理解金融业无法理解商业,或者说,无法正确的理解这个世界。

个体成年之后和这个世界的主要关系都是由货币来印证的,货币是一种信任的契约物,获得多少钱和个体获得的信任的数量以及社会价值的关系紧密,但是似乎我们整个系统对这个事实避而不谈,甚至还有污名化金钱的存在,鼓励个人牺牲。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一辈信息来源过于狭隘的原因,我们普遍缺少对金融的正确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所认识到的“货币”就是来自中央政府印制的法币,没有认识到实际上这只是货币的一种。货币是流动的,满足一定共识并且就交换功能的都可以被称为货币。黄金是货币、房产是货币、债务也是货币,比特币也是货币。只不过又一些货币的预期是上涨的,又一些货币的下跌的。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发现,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应该买房,无论房产现在的价值如何。所有的贵与便宜都是相对的,房地产的债务是个人能够获得的最低利息的个人债务。用20%的当前货币,撬动未来80%的溢价。政府为了维持就业机会和消费能力,一定会持续的印制法币,所以个人货币债务在未来的预期里一定是下降的。有了房产之后,就获得了对冲未来法币增发风险的能力。

黄金也应该被持有,曾今黄金和白银是跨境流通最重要的信用凭证,只不过在美金出现之后逐渐脱锚。但是每个人还是依然应该持有一些黄金,因为黄金已经用了上千年来证明了自己的流动性。

说到时间的跨度,《反脆弱》的作者提到,他个人坚持仅仅饮用有一千年以上人类饮用史的饮品,这个我也是认同的。人类身体在自然进化的60年里,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我们对于饮品的依赖,自然水依然是最重要的,然后茶叶和咖啡豆也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在股票市场里,酱油、盐、水等等有上千年人类使用历史的公司,也是可信的。生物科技、互联网、电气等公司,过于依赖创新,是容易被淘汰的,很难让人稳定的持有十年以上。

再一次使用WordPress

阅读本文需要: 9 分钟

十年前使用wordpress至今,中间经历了多次的迭代,更换域名,更换服务器。中间也经历了微博、知乎、微信等等内容平台的成长,最后我发现,所有的内容平台是对互联网精神的一种扼杀,提供了简单的账户体系和社交关系,却无法让用户掌控自己的内容,更加无法掌控自己的内容边界。

内容平台各有弊端,在使用不同平台都超过十年之后,我的体会一定不是个案。

最早期,我用的是论坛,当时的互联网,似乎整体素质都很高,大家分享高品质的内容并不追求个人影响力或者经济的回报,单纯的分享。而且,论坛已经分好了板块,你不会在社科板块里看到任何情爱的内容。

随后个人博客出现,以新浪和网易为代表,在这个时期,我是同时有在使用wordpress和其他博客系统的。这个时间点的内容品质应该是最高的,因为个人博客系统提供了一个几乎无限字数的空间。每一个博主,都很努力的在产出思考。因为个人博客是没有被引导的,你说的是你想说的,并不会因为取悦了别人而被转发扩散,获得更多的浏览。当时的博主之间如果有异议,最多就是双方继续写长文,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在纸媒时期,通过写专栏来输出自己的思考和意见。

之后出现了推特和微博,微博提供了情绪发泄功能、明星和粉丝的互动功能、社会紧急事件扩散的功能,甚至有些时候,提供了一些对政务问责的功能。但是以上的总总,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情绪和注意力的裹挟,绝大部分时候,明星的婚事和情变在热搜。绝大部分时候,我们对政务的问责只会换来一个蓝底白字的图片,寥寥几句作为回应。个体很难在其中发声,也更难在其中有所收获。

微信公众号出现了几年,由于微信掌控了社交关系,微信几乎是所有流量的主要注意力来源,所以公众号功能的一经出现,就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注意力经济的再次验证了自己的成功,也有一些自媒体人确实在其中成长。但是依然会有很大的问题,内容的边界是由微信来定义的,绝大部分时候,微信会因为一些莫名的敏感词和莫名的时间点删除掉内容,留给传播者一个红色图标,里面醒目的装着一个标准的感叹号,似乎先替读者先表示了惊讶。微信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在一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联系人列表里装着家人、朋友这样的强关系,之后我们开始接触更多的朋友、客户甚至陌生人,社交关系变的复杂的时候,在私人领域发表的内容就有了一些谨慎,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对内容的斟酌上,当每一个人都开始对发布在朋友圈里的内容斟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出现在朋友圈里的是一些文章的转发,或者一些广告、游戏、裂变砍价。微信也因此变得无趣,社交关系居然压迫了个人互联网空间。

至于知乎,在一开始靠邀请制带来了很多高知,就很多人文社科、数学物理、历史音乐等等问题都各抒己见,提供了很丰富的视野。在早期的知乎,可以看成大家在共同完成命题论文,每一个问题都是论文的标题,所有的回答都会在末尾带上自己引用的论文或者文章来源。那个阶段的知乎,尊重了这个社会知识结构的阶层化,让高知创造内容,获得满足感。其余的大部分人只能浏览学习,给好答案点个赞和感谢。然而时间久了之后,商业化平台又遇到了非常无趣但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如何保持高成长性。知乎被迫数据驱动来满足商业报表,毁掉了苦心经营的精致。为了实现用户量的高速成长和问答的几何级成长,知乎彻底开放了注册。很快,知识的阶层被抹平,被用户群抹平。知乎获得了更多的用户,更多低年龄层、低受教育程度、低认知的用户。这些用户率先将自己从微博上习得的情绪化延伸至知乎,开始不忿高知们的精致和优雅,认为这是应该被打倒的小资产阶级。知乎开始第一次大清洗,那些分享精致生活和留学经验的用户,被围攻。之后,新用户们开始讨论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野史、肉欲、情爱、明星爆料。知乎用了一点点时间,就成了知音。

所以回头望过往,所有的内容平台都在扼杀创作和互联网精神,互联网出现的第一天就是分布式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留地,流量属于个人。没有人在乎别人的情绪和评价,没有人在乎如何商业化。但一切都流量的地方,都会诞生商业模式。商人们开始主导一切,商人们开始搭建舞台。

商人们知道绝大部分人是发不出长文的,就给输入框设置一个140个字的限制,掐住了高知们的喉咙,让所有人似乎都公平了,都只能最多发表140个字的意见和想法。草根们发觉,自己也能和明星、政要一样了,发表对公共事件的评价,人人都在批“奏折”。再往后,商人们又发现,有人连话都说不清楚,只会发图片。那么就满足这些人,提供发九张图的方案。更多的用户被覆盖到了,更烂的内容出现了。如果说从博客到微博是一种信息量从多变少,那么从文字到图片就是信息量从思考到无脑。

很多人吹嘘,互联网抹平了阶层,让人人都可以对话。实际上互联网没有抹平任何东西,互联网平台只是让底层阶层用浪潮来淹没高知阶层,扼杀高知发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精明的人发现,底层情绪是可以被煽动和利用的,便开始经营底层的情绪,用人浪来完成对人的攻击,互联网上的大清洗。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好内容越来越少,发声的意愿越来越低。

最近抖音的流行,是群体彻底放弃思考的证明,15秒的短视频,通过对用户兴趣爱好精准的贴标签,投喂内容。满足15秒的兴奋感,不断的重复15秒,让一天天在夸张的情绪和肢体里消耗。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明白了,但是清楚的知道,我要和这些错误的互联网做切割,要回归到互联网最原始的状态,我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看自己想看的内容。

以此为记,以此开篇。